出品|凤凰网财经《封面》联合出品中信出版社监制|陈琳执行监制|陆核心摘要:1 .2021年中国国民经济数据已经出炉。展望新的一年,林毅夫认为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6%左右没有问题。2.林毅夫预测中国经济在2035年之前有8%的年增长潜力,但实际上可能表现为年均6%的增长表现。他说:“就像一辆车的最高时速被设计为300公里,你可能以200公里的平均时速行驶。
{10}
他认为,当中国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时,美国现在能勒住我们脖子的技术优势就没了,“再也站不起来了”。4.在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林毅夫认为中国的劳动生产率不会下去。他认为,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途径是按照国家在各个时期的要素禀赋结构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发展。5.谈及保姆工资比大学毕业生高的问题,林毅夫指出是因为劳动力从相对充裕变为相对短缺,而资本从相对短缺变为相对充裕。
{11}
8、求助:产业组织方面的问题简单回答一下,滞留一般是指交易中的一方为了榨取另一方投入特殊目的资本的准租金,在签约后对另一方履行的“机会主义”行为。由于特定资本的不可转让性,这显然会导致受胁迫者或特定资产投资者的损失。就雇佣关系而言,勒索表现为雇主或雇员中的一方机会主义地压榨另一方特定人力资本的投资收益的行为,这种行为会给投资者带来外部的负面经济效应,使原本在合作条件下有利的投资无法实施。
{12}
关于哈罗德·霍特林,有个作者写了点东西。当我们学习经济学的时候,我们会了解到,如果两个卖冰淇淋的决定在同一个沙滩上的什么地方摆摊,只要购买者是均匀分布的,在哪里购买取决于距离,那么这两个冰淇淋摊最终会放在沙滩的中间,虽然这种效率在社会上并不是最好的。把这个结论推广到政治选举上,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西方国家都是中间派势力执政。
{13}
9、 林毅夫:供给侧改革,照搬西方理论会怎样供给侧改革的相关理论作为经济学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不是萨伊定律和供给学派,只是萨伊和供给学派提出了鲜明的“供给创造需求”和供给管理政策。从经济思想史和经济史来看,历史上占主导地位的是供给管理理论而不是需求管理理论。既然供给侧是生产侧,那么劳动力、资本、土地、资源、技术、知识、信息等生产要素就是生产侧的重要内容,我们就只从生产要素的角度来看其丰富的经济学理论支撑(供给侧也有生产主体、体制改革、结构优化、要素升级、存量调整、增量培育等等)。
{14}
10、怎样应对当前经济增速下滑 林毅夫针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市场人士认为,政策将着眼于短期,实施逆周期调整政策,适当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适当放松银行体系资金向实体经济传导。结论是继续放贷支撑泡沫。自2010年第一季度以来,中国的增长已经连续18个季度放缓,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首次遇到的情况。持续四年多的增长放缓以前从未发生过。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对中国的发展前景感到担忧。
根据这一判断,中国经济增速将继续下降,这可能导致改革开放30多年来积累的矛盾全面爆发,并由此认为中国经济的崩溃不可避免。当然这是极端的,但是还是有很多人非常担心中国的未来,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制度肯定是落后的。中国还是一个转型中的国家,必然会有制度上的扭曲,这两点都不能否认,从标准论的角度来看,制度的落后和扭曲也必须付出一定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