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麻纺织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原始手工业阶段(公元前21世纪以前)、手工机械纺织阶段(公元前21世纪至公元1870年)和动力机纺织阶段(1870年以后)。脱胶技术自然沤制法大麻最早的脱胶方法是自然沤制法。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种方法被用于长江流域。商周时期盛行于黄河流域。浙江前山阳新石器时代遗址、河北濠城、北京平谷商墓、陕西宝鸡西周墓、江苏六合东周墓、湖南长沙战国楚墓出土的麻布,都可以辨认出脱胶的痕迹。
到了北魏,脱胶的一系列技术关键已经全面掌握。水质清澈的话,麻纤维的颜色会随着水的浑浊而变黑;水分充足,水分少使麻纤维变脆;沤制时间要适中。太短的话脱胶不够,难以剥皮。太长的话会脱胶太多,损伤纤维。在山区,还有冬天用温泉水浸泡软化纤维的体验。到了宋元时期,人们总结出感官鉴别法,学会了从沤麻池中麻的颜色、浓度、水温、麻面的滑腻程度来判断脱胶的程度。
4、纺织历史中国纺织史:中国纺织史始于何时?现在还没有定论。根据考古实物,纺车等纺织工具早在60,00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存在。河北藁城太西村商代遗址和甘肃永靖商代遗址出土的亚麻布,其精细程度和均匀程度完全可以与现代细麻布相比。可见当时的纺纱技术处于成熟阶段。中国最早的纺织品使用的原料主要是大麻(大麻和苎麻)和葛藤纤维。
大约在春秋战国以前,随着多综提花技术的出现,可以织出几何图案的纺织品。湖南长沙战国墓出土的一件平面纺织品,每厘米有28根经纱和24根纬纱,比现在的平纹细布还要细。秦汉时期,古人在纺织实践中不断创新,变提综为蹬综,用多根蹬杆提沉多个综框。这种能织出复杂花纹的织机被称为“多综多蠕机”。湖北江陵马山楚墓和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花纹精美、组织复杂、色彩丰富的丝织品,大多出自这种织布机。
5、我国 棉纺织业出现于何时中国的丝、毛、麻纺织品历史悠久,而棉纺织品则是后来才产生的。南宋时,棉花从中亚移植到了河油海岛湖、陕西,以及福建、广西,但没有形成棉纺织中心。元朝元稹(12951297)年,黄道婆从海南岛回到江苏松江乌泥井,传授黎族棉纺技术,汉族的棉纺织业发展起来。棉花好像只有宋朝才有,是从印度传入的。早在汉代,我国东南沿海和西南地区就有棉花种植和棉纺织生产。魏晋隋唐宋以后,其发展仍局限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6、中国纺织史是怎样的?中国纺织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古代。例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出土了一枚距今约18000年的骨针。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新石器时代遗址,也出土了管状骨针。研究发现,这些骨针在当时是用来缝制衣服的。中国人的祖先穿的第一件衣服是用树叶或兽皮做的围裙。后来每个朝代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这与当时的农业、畜牧业、纺织业的生产水平密切相关。考古发现表明,人类自进入渔猎社会就已经学会搓绳,这是纺纱的前奏。
吊索是用绳子做成的网兜,狩猎时可以投掷石球与野兽搏斗。因此推断当时人们已经学会使用绳索。绳子最初是由一整株植物的茎制成的。后来发明了劈搓技术,即把植物茎皮劈成股,再把许多股组合在一起,利用扭绞后股与股之间的摩擦力,连接成一根长绳。为了增加绳子的强度,后来人们学会了使用几股。比如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了一根公元前4900年的绳子,直径1厘米。
{10}
7、中国棉纺织史的意义中国的南部、东南部和西北部边疆是世界上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发展较早的地区。从宋代到明代,棉纺织品逐渐成为人们服装的主要原料,棉纺织业在国民经济中仅次于农业。鸦片战争前,中国棉纺织生产的主要形式是纺织和农织相结合,但也有小商品生产和工场手工业的形式。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手工棉纺织业逐渐解体,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开始。
{11}
8、中国棉纺织史的纺纱纺纱机是中国古代用来纺纱、穿线的最原始的工具。用手摘下种子并扯松的一撮棉花,可以用纺纱机纺到任何地方,极其简单。纺纱专业后来被称为纺纱挂件,由锭子和纺车组成。虽然纺纱专业用的纺纱线产量低、质量差、费工费力,但与手工捻线技术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元·《农书》中记载的棉纺轴就是这种工具,至今仍在一些地方使用。这种纺纱技术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清末,在用于苎麻纺纱的“大纺车”(见《中国苎麻纺纱史》)的基础上,创造了多锭纺车。三个人操作一台40锭双面纺纱车,日产纱线10多公斤,成为中国手动机器纺纱技术的最高峰,多锭纺纱机(图7)的纺纱方法是模拟手工纺纱。首先,在一个拉纱头上粘上棉边,通过加钩的方式将拉纱头的尾部绕在纱盘上,绳轮带动装杯棉卷转动,拉纱被拉起。依靠拉纱头的张力和捻度,棉卷的纤维在摩擦力的作用下被慢慢抽出,然后纱线被纺回。